中国人时常讲一句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资料图片)
现实生活里,女人经常把婚姻比作一场豪赌,赌对了,相濡以沫恩爱一生。可一旦赌错了,那便是满盘皆属的结局。
于是,对于选择结婚伴侣,不少女性如履薄冰,设置了层层条条框框,生怕自己吃亏上当,不仅损失了爱情,亦损失了人生。
毕竟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是看清两件事。一是找对事业,二是找对爱人。因为太阳升起要奔赴事业岗位,太阳落山要与爱人相知相拥。
可事实证明,婚姻如同一场风险投资,并不是小心谨慎就能规避的风险。
最近网络上发布的一则采访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视频中,一位23岁身世富裕的女孩对于她认知中的择偶观侃侃而谈。
很多网友看后纷纷表示:女孩子们随着时代已经成长的愈发精明,过去“王宝钏挖野菜”似的恋爱脑可算是寥寥可数了。
根据这位女士声称的择偶观,男方需要颜值、身高达标,学历智商优秀,同时还要满足爸爸的要求:家庭条件好,至少要几千万身家。
从中可以发现的是,这位女士对伴侣的选择更偏向社会物质层面的需求。
可无论是身高相貌,还是社会地位学历,对于婚姻,更多还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唯一寄托和最后的“稻草”。
对于结婚伴侣的选择,小心谨慎无可厚非,理想性诉求也是个人之道。
就像近日电影《消失的她》的爆火, 一大原因便是迎合了当下女性的理性情绪价值。
例如:“追求女性独立,不做挖野菜的王宝钏”、“谈恋爱不如拼事业”、“讨好男人不如做自己”、“不再歌颂婚姻与爱情”等等诸多女性在意的观点都在电影中得到诠释。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女性的自我独立意识也在逐步的提升。
就以21世纪初的数据作为参考,全球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女性达到了47%。但这个比例在20世纪60年代却只有38%。
现代女性在经济上追求独立,进而精神领域的择偶标准在独立女性中的重要性也显得尤为突出。
根据心理学调查研究显示,在金钱和时间概念启动下,根据社会交换原则,拥有更多社会资源的个体,会为了适配自己的条件,在社会经济地位和外表吸引力方面提高择偶标准。
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人们在择偶时,往往更容易倾向于和自己年龄、学历、价值取向、社会地位等等相类似的个体。
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同类匹配原理,也即人们常说的“门当户对”。
就像电影《傲慢与偏见》里面的经典台词: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对于女性来说也一样。一段婚姻只考虑家境是荒谬的,但不考虑家境是愚蠢的。灰姑娘穿上水晶鞋找到白马王子是美好的童话故事,但童话终究不是现实。
毕竟,人生活在群体之中,而群体又存在从众、接纳、顺从和趋同的现象。
当全社会营造着一种“钱权崇拜、身份趋同”时,个体的易受暗示性,也会督促个体更容易接纳这一观点和认知。
所以,视频里女孩子的择偶观, 只能说更多考虑和听从了现实与利益的主流观念 。
是社会化的力量以及社会地位的差异塑造了如此群体的择偶观。
这样的择偶倾向一旦得到了社会主流观念的确认,也会以一股强大的同化力量在人们的认知中蔓延开来。
但值得注意的是,爱情不是交易,婚姻也不是买卖。用硬性要求和条条框框选择的伴侣,也未必是你真正想一起共度余生的人。
如果硬性的条条框框真的能找到合适的伴侣,我国的结婚率也不会连续八年下降,离婚率也不会逐年攀升。
因此,在择偶前最先理清楚的是自己的核心诉求,然后再去寻求外部条件和价值观念的匹配,建立起真正的情感联系。
做到这些,或许能够与对方更长久的相处下去。
就像关于择偶标准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好的择偶标准是用来提升自己的,而不是审视他人。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伴侣,却有不断提升自我的自己。把眼光放远,眼界放宽,当我们成为愈来愈优秀的自己,美好的爱情自会奔赴而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