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临近中午饭点,甘肃省漳县金钟镇大车厂村的爱心食堂飘来诱人的饭菜香味。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儿童一个接一个地走进党群服务中心,大院里顿时热闹起来。
走进宽敞明亮的餐厅,干净整洁的桌椅、丰富多样的菜品映入眼帘。凉拌黄瓜、西红柿炒鸡蛋、粉条炒肉、辣椒菜瓜炒肉、白米饭……有荤有素,营养健康。每张餐桌前都围坐着老人和儿童,他们一边聊着家长里短,一边吃着热乎的饭菜,幸福的笑容洋溢在他们脸上。
“爱心食堂的伙食很好,吃得高兴、吃得健康,也让在外打工的孩子们能够安心工作。”大车厂村老人李世民提起爱心食堂赞不绝口。大多数的老人、儿童每天会准时到“爱心食堂”就餐,但对出行不便的残疾人和卧病在床的困难群众,组织志愿者每天按时开展上门送餐服务,实现服务民众“零距离”。
在老人和儿童吃饭的同时,只见大车厂村驻村帮扶队队员黄拴喜快速地吃过饭后,就起身打包饭盒,然后装进保温箱,向残疾人张汉成家走去。从村党群服务中心到张汉成家也就四五分钟的车程,但这条路黄拴喜已经走了两年多。“今天做的米饭,多带了些,晚上热一热你和姨姨就够吃了。”走进略显昏暗的屋子,黄拴喜掏出饭盒招呼张汉成吃饭。
2020年黄拴喜受组织委派担任漳县金钟镇大车厂村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队长。驻村以来,他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发现,村里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或进城陪读,家里老人无人照顾,吃饭是个大问题。为了让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儿童一天能吃上一顿“热乎饭”,黄拴喜决定在村里创办一所“爱心食堂”。这个想法得到帮扶单位漳县交通运输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先后筹措资金2万元,不但建起了“爱心食堂”,还改造装修了一间餐厅,购买了桌椅、置办了冰箱。
“平时固定吃饭的有10多个人,除了村小学上学的3个留守儿童,其余都是七八十岁留守在家无人照顾的老人。”黄拴喜说。爱心食堂在每年的端午、中秋、重阳、腊八、冬至等传统节日和每月的“孝善日”,会组织志愿者为老人、儿童包包子或饺子,改善伙食。村里每年还会给70岁以上老人举办一次集体生日会,为老党员过一次“政治生日”,让大家在爱心食堂既暖胃又暖心。
两年多来,大车厂村的爱心食堂一直实行免费就餐,主要服务对象为村里的“三留一困”人员和孤寡老人。“食堂也没有专职做饭的人,都是村里一些志愿者,无论家里多忙,每天上午10∶30大家还是争先到食堂帮厨。”黄拴喜说。
金钟镇的“爱心食堂”只是漳县“爱心食堂”建设的一个缩影。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陆续外出转移务工及进城陪读,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吃饭难成为社会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漳县针对这一现象,立足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方法,丰富实践载体,坚持以“小切口”推动“大民生”,加强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成立“爱心食堂”,破解农村留守、孤寡、残疾等老人吃饭难问题,为他们送上“舌尖上的温暖”,同时解决外出务工子女的后顾之忧。
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乡(镇)党委抓总、村党支部引领、文明实践站管理、志愿队伍服务”的思路,采取“村集体经济筹集一部分、帮扶单位筹集一部分、爱心人士筹集一部分、参与群众筹集一部分”的“四筹”模式,对辖区内闲置的旧村委会或者旧校舍等场地进行改造提升,建立“爱心食堂”,配备桌椅,消毒柜、微波炉、冰箱等基础设施,每天组织志愿者按时为留守、孤寡、残疾等老人提供营养餐。同时,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爱心食堂”还结合“我们的节日”,广泛组织开展“邻里守望·共建和美乡村”“德润生日会”“爱心理发”“文艺汇演”等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农村留守、孤寡、残疾等老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截至目前,全县共在金钟镇、殪虎桥镇等乡镇建成“爱心食堂”8个。下一步,漳县将深入贯彻全省“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动员大会精神,积极推广建设“爱心食堂”,争取把爱心食堂办成群众满意的公益食堂、民生食堂,努力打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阵地、服务群众的新纽带、乡村治理的新载体。(记者 牛新建 通讯员 汪龙伟 蔡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