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心同治’的概念,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临床医生的观念。我早期更多关注心脏本身,然而随着工作不断深入,我发现患者的问题并非单一病灶这么简单,我们开始向其他学科延展。”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冠心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吴永健教授指出。
5月11日,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主办,步长制药公益支持,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药学会、北京同心共铸公益基金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学术支持的第十五届健康中国论坛·脑心同治三十年主题论坛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演播大厅举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第十五届健康中国论坛·脑心同治三十年主题论坛上,各位名家分享见解。
“脑心同治”理论改变了一代临床医生的观念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有传承、有发展、有创新、有融合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首席专家、首都名中医刘红旭教授表示,中医两千年前没有“脑心同治”这一概念,但是有《内经》有“心主血脉”、“心主神明”之说,这些与“脑心同治”理论是非常契合的。
刘红旭教授回忆,赵步长教授成立“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时,他是最早的参加者。随着对于“脑心同治”理论不断的深入研究,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病人是一个整体,仅用一种技术、一个专业是不够的,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多技术的综合诊疗;同时很多不同的疾病又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可以“异病同治”,这也是“脑心同治”的意义。
“我是一名神经科医生,‘脑心同治’理论也改变了我很多关于疾病的认知。”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常委彭丹涛教授介绍,临床实践中,造成心脑疾病的危险因素可能是相同的,比如说异常的血压、血糖、血脂。因此,治疗中的脑心问题不能割裂来看,而要从机体统一的角度来看。
彭丹涛教授称,“脑心同治”理论最令我们获益的地方在于打开了认知疾病的维度。过去,我们习惯于从单一维度来观察疾病,神经科站在神经科的维度,心脏科站在心脏科的维度,但实际上,人体是非常复杂的生物体,疾病也是多因素、多维度的,这一理论让我们改变了看待疾病的视角。
历经多年发展,“脑心同治”时代之门已开启
“中西医结合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吴永健教授说,我们发现,很多病人做完手术后,或多或少会出现心理或者精神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调理。在高润霖院士的领导下,我们做了很多关于心脑康复方面的研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心脑康复,我们所倡导的心脑康复以中西医结合为主。
吴永健教授介绍,最近他和团队刚刚完成了一项为期三年的临床试验,相关结果预计将于明年在全球发布。我们对于试验结果非常有信心,这也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脑心同治”理论指导下的科研创新。
刘红旭教授则提到了“脑心同治”理论在心脏介入治疗方面的进展。“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做这个领域的工作。”刘红旭教授称,在北京中医医院有一个“脑心同治”重点实验室,最近几年取得了很多成绩。他表示,工作重点还是围绕心脏介入治疗的中西医结合领域展开,“脑心同治”理论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
彭丹涛教授称,在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脑心同治”理论也在不断的实践中取得了更长足的发展。正所谓“上医治未病”,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上优势突出,让患者受益颇多。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民众更倾向于选用中药来进行治疗。
“我们正在进行的一些研究表明,中药并不是只有辩证,它里面蕴含着很多的化学结构式,能够直接触达致病机理。我们发现,中药和西药结合,无论是恢复程度,还是安全性和再复发,患者都能更多获益。”彭丹涛教授称。
责编:李欣
主编:邱越
校对:李益萌
关键词: